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古代推土机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古代推土机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古时井口石栏称什么?
刻石1993年在冀州刘家埝村平整土地时,推土机手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方形石块,仔细查看石块一侧有模糊的字迹,感觉不同寻常。立即打电话通知了文物部门,文物部门的蔡双悦同志询问刻石上的文字,普通村民不能辨识,只是隐约认出铭文最后一行有“唐***.......”字样。双悦闻听是唐代遗存,立即叮嘱村民不要乱动,他自己马上过去。随后双悦同志组织人员把刻石运到当时新建的竹林寺内妥善保存,并对铭文进行拓片仔细研究。后该刻石被鉴定为***文物,现在冀州博物馆内供游客参观。
刻石建造年代为唐***九年十一月八日,青石质料,外方内圆,作井口用。唐代少有刻版书籍,此《石栏义井颂》,楷行兼有,颇具书法神韵,可以窥探唐代民间使用文字对汉字演化的影响,极具文化研究价值。
铭文内容丰富,四言诗受《诗经》影响颇深,描绘出一幅田园风光画卷,对研究中国诗歌演变,唐人的社会生活环境非常有帮助。
义井坐落冀州北门外的城郊,漳河故道之畔。此处地处交通要道,人员往来密集。但这里水网密布,常有水患,村落建在高处,当地人取水却甚为不便,且水质也不能保证。乐善好施的人振臂一呼,众乡邻纷纷解囊,捐资凿井。义井水质优良,改善了当地人的生活质量,也给路过的人带来了方便。
通过铭文可知:义井主人范八郎,客籍人,其家由范邑迁至冀州,有任冀州刺史者居于信都;刻石施主中,有当地居民,还有两位武官:陪戎副尉苏承光、陪戎校尉章仇善征,并有现在这一带不存在的姓,如德、仵、萨待、章仇等,说明当时这一带人员流动性很大。城郊凿出这眼水质优良的义井,除供当地居民饮用外,还供应过路人员的人喝马饮。
从考古分析,水井四壁用“井”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,用来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,而凸出地表的则是井栏。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,即“韩”字。《说文》释“韩”为“井垣也”,即井墙之意。段注为“井上栏也,其形四角或八角,又谓之银床”。
井栏又叫银床,说明井和床有关系,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。《释例》详释“韩”曰:“以木为框,周匝于井,防人之陷也。其用与垣同,其质则木而非土。
古代井栏有数米高,成方框形围住井口,防止人跌入井内,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,又像古代的床。从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的短脚木床形制来看,床四周竖有木板,和井栏一样都起到保护作用。“韩”字后来***借为他义,但井栏却由此而直接用“床”来称呼。“床”,本义为供人坐或卧之器具。《说文》释为“安身之坐者”,《释名疏证补》卷六云:“人所坐卧曰床。床,装也,所以自装载也。”可见“床”像一个容器,和今天所说供睡眠之用的床相差不大。
古代用什么泥砌石墙?
第一:石灰砂浆
在中国古代,还有一种叫做“蜃灰”的石灰材料被应用于建筑领域,蜃灰是用牡蛎壳或蛤壳烧制的,牡砺是贝类生物,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,用牡砺壳焗烧而成的蜃灰也是最初的一种“水泥”。
第二:糯米石灰浆
南北朝的时候,中国出现了一种叫做糯米石灰浆的建筑材料,把糯米汤掺入石灰砂浆中,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砂浆,糯米石灰浆的强度远远大于纯石灰砂浆,非常的坚固,中国明清时期,有很多的建筑的砖墙是用糯米石灰浆砌的,历经百年而屹立不倒,如长城以及各地的明城墙等等,有些城墙的坚硬程度甚至超过现代的建筑,即使用推土机也很难将其推倒。
糯米中的淀粉以支链淀粉为主,其成分能够达到95%至100%,因而糯米在煮熟之后,熬成糯米汤非常黏,掺入石灰砂浆中,无异于充当了天然的粘合剂,糯米石灰浆其强度一点不亚于现代的混凝土。
此外,在中国古代,还有一种建筑材料叫做夯土,夯土是把红泥、粗砂、石灰块混合在一起经过夯实而形成的一种建筑材料,夯土也被称为三合土,在秦汉时期,城墙、宫墙一般是使用夯土建造而成的,用夯土建造的城墙,外观呈现出土***,夯土的强度虽然要小于混凝土,不过其强度足以支撑大型建筑的建造,在南宋以前,中国古代的城墙一般都是用夯土修建的,而到了明清时期,才广泛***用砖石,并用糯米石灰浆垒砌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推土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古代推土机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